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陆群安 通讯员 徐小巍实盘配资网眼查
近日,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城乡环境建设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浙报集团·潮新闻承办的“唤醒小镇记忆、赋能有机更新——小城镇更新·老建筑功能焕新创新设计竞赛”于2025年10月18日正式启动。赛事面向全社会建筑、规划、景观、公共环境艺术、策划运营等单位的团队或个人开展创新设计竞赛,同时也鼓励高校在校学生报名参加,共同为浙江小城镇的有机更新提升多元视角、注入青春活力。竞赛聚焦老建筑的内涵式焕新,旨在征集一批兼具历史温度、功能活力与可持续运营的优秀设计作品。
为助力参赛选手精准把握竞赛核心要求,赛事特别邀请行业专家答疑解惑、提供专业指引。
近日,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城乡环境建设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浙报集团·潮新闻承办的“唤醒小镇记忆、赋能有机更新——小城镇更新·老建筑功能焕新创新设计竞赛”于2025年10月18日正式启动。赛事面向全社会建筑、规划、景观、公共环境艺术、策划运营等单位的团队或个人开展创新设计竞赛,同时也鼓励高校在校学生报名参加,共同为浙江小城镇的有机更新提升多元视角、注入青春活力。竞赛聚焦老建筑的内涵式焕新,旨在征集一批兼具历史温度、功能活力与可持续运营的优秀设计作品。
为助力参赛选手精准把握竞赛核心要求,赛事特别邀请行业专家答疑解惑、提供专业指引。
展开剩余77%本期我们特邀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余建忠,从城乡规划的宏观视角,为参赛者厘清老建筑焕新的核心要义。作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及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余建忠长期深耕乡村规划与建设,他的见解为本次竞赛提供了宝贵的全局性思维。
余建忠,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及乡村规划与建设学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及乡村规划专委会主任委员。
潮新闻:在对具有时代印记的老建筑进行微改造与活化更新时,为实现新旧和谐,您认为设计师应遵循哪些核心原则,以在保护与创新之间取得平衡,避免“过度设计”或“粗暴保留”?
余建忠:
作为设计师,面对老建筑首先要怀有敬畏之心。在对老建筑进行微改造时,实现新旧和谐的关键在于“尊重与对话”,而非“征服与覆盖”,我认为关键在于把握以下几点核心原则。
一是价值甄别与最小干预原则。改造前必须进行扎实的“价值诊断”,清晰识别建筑在历史、文化、情感、结构等方面的核心价值。改造行为应像“针灸”一样精准,以加固、修缮和必要清理为主,避免大动干戈。
二是真实性与可识别性原则。国家的两办文件中明确严禁“拆真建假”。新旧材料、新旧结构的交界处应清晰可辨,不刻意做旧,也不强行掩盖。例如,用现代的钢玻璃结构去修复一个破损的屋顶,其轻盈感与老墙体的厚重感形成对话,这种“并置”本身就是在讲述时间的故事,体现了对历史的诚实。
三是功能性导向的适应性再生原则。“以用促保”是活化的关键。新功能必须与建筑本底条件、周边社区需求相匹配。例如,将一个层高较高的老粮站改造为展览空间,就是对其空间特质的顺应;若强行塞入密集的办公隔间,则可能构成“粗暴保留”。
潮新闻:在有限的建筑空间内,如何通过复合型业态布局与动线组织,使咖啡、图书、展览等多重功能共生互促,而非简单叠加,从而实现“1+1>2”的空间效能提升?
余建忠:
复合业态不是功能的机械相加,而是通过精心的空间策划,使其产生化学反应。这需要建立清晰的“空间叙事”和“流动的体验”。
一是要以动线串联体验,创造“发现感”。动线设计应避免一眼望到底。可利用老建筑原有的隔断、高差、庭院,组织起一条有节奏的路径,使每个区域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让顾客在移动中不断有新的发现。
二是要强调功能的模糊性与共享性。设计中应多设置“灰空间”或多功能复合区域。例如,一组书架既可划分区域,其周边座椅也能兼作阅读、咖啡或沙龙场地。这种设计提升了单位面积效率,也促进了不同人群的偶然交流。
三是要加强视觉渗透与空间互动。采用玻璃隔断、镂空展架等通透设计,保持视觉连贯性。让咖啡座的顾客能瞥见展览一角,阅读者能感受中庭光影。这种视觉上的相互“借用”,使有限空间在感知上得以放大。宁波象山县晓塘乡老粮站这类空间开阔的建筑,就非常适合此类探索。
潮新闻:许多学生或年轻设计师可能缺乏实际运营经验。针对大赛“提前谋划盈利模式”的要求,在方案前期应重点考量哪些运营维护因素?除经济可持续外,请结合案例谈谈,如何在环境、社会、文化等层面实现多维可持续性,确保项目的长期活力?
余建忠:
“谋划盈利模式”本质是思考项目的长期可持续性。在设计的前期,个人建议年轻设计师可以从这3个角度进行思考。
一是运营主体的识别,要思考项目未来由谁运营?是镇政府、村集体、专业运营商还是合作社?这直接影响业态选择和成本控制。
二是全周期成本核算,不仅要考虑改造初装成本,更要预估长期的能耗、维护、人工成本。设计中就应优先采用低维护成本的材料和节能技术。
三是内容的持续产出能力,特别是对于展览、活动空间,必须考虑内容更新的频率和来源,设计应为未来的内容更迭预留灵活性。
关于多维可持续性,我认为可以借鉴以下思路:
松阳县陈家铺村“平民书局”
一是环境可持续。设计应遵循环境可持续理念,让建筑成为自然系统的过滤器与放大器,并通过本土及可再生材料的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方式,降低建筑能耗的同时加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持续。例如,松阳县陈家铺村“平民书局”由濒临坍塌的村级文化礼堂改造而成,完整保留了夯土墙体、木结构屋架,并通过精心设计的巨大玻璃窗,将村落悬崖、云海、竹林的全景引入室内,使自然风光成为书店最奢侈的“内饰”和主要光源,极大地减少了日间照明能耗。建筑原有的通风路径也被优化,促进了自然空气流通。
松阳老城文里书店
二是社会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的核心是让项目成为连接人与人的纽带,而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场所。例如,松阳老城的文里书店由一片破败的传统院落更新而来。它通过植入书店、咖啡、展览等复合功能,并刻意保留和营造了多个开放的庭院、连廊和广场,使其成为整个老城居民共享的“城市客厅”,重新织入了社区的日常网络。
杭州化纤厂旧址改造项目
三是文化可持续。文化可持续要求新功能能“讲好老故事”,实现“以用促保”的活态传承。例如,杭州化纤厂旧址改造项目中,发现了保留着时代标语的多面墙体。设计师将这些标语作为最珍贵的设计元素保留下来,有机地融入新的空间流线。面对工业遗产,切忌“化妆”成虚假复古风貌。应勇敢展示建筑的“年龄感”,将不同时期的痕迹作为设计元素,用可识别的现代手法进行干预,让保护与更新的关系变得“可见”甚至“可读”。
唤醒小镇记忆、赋能有机更新——小城镇更新·老建筑功能焕新创新设计竞赛报名通道:实盘配资网眼查
发布于:浙江省盈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